業績分化,暴露了光伏產業上下游的失衡與矛盾。技術之爭成企業彎道超車的砝碼。在擴張與出清之間,新的市場格局已悄然重塑。2021年,光伏行業經營環境復雜多變,總體受原料短缺價格暴漲、疫情沖擊、物流不暢等多重影響。上游硅料企業賺得盆滿缽滿,中游硅片公司相應提價保利潤,下游組件端、電池端業績承壓、毛利率大幅下滑。
鈦媒體App對比了75家光伏上市公司2021年業績發現,共有68家公司實現營收同比增長,54家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;33家上市公司增收不增利,其中6家上市公司在營收同比增長的情況下,出現歸母凈利潤虧損情況。
為抵抗風險,龍頭企業開始進軍產業鏈上下游,采取“垂直一體化”發展策略;為保住現金流,一些企業選擇出清風險業務,加快輕資產轉型。在此過程中,光伏技術革新,成為調節產業鏈各環節盈利估值的重要因素。
分析人士認為:N型電池會成為未來主流方向之一,有望重新拉開企業間的競爭差距。但由于工藝要求高,技術上仍存在不確定性,押注企業能否順利實現彎道超車還有待市場驗證。
而在“整縣政策”推動下,分布式光伏爆發,為產業鏈提供了新的投資機遇。國資的密集入場,或令光伏產業格局被重塑。
硅料價格飆漲,產業鏈上下游矛盾加劇
硅料價格飆漲,是貫穿2021年光伏產業的大背景。作為產業鏈瓶頸環節的硅料企業攫取了大部分盈利,而下游電池、組件、玻璃等環節則盈利承壓。
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,2021年硅料價格累計上漲177%,最高漲幅達224%。在硅料價格飆漲的刺激下,產業鏈價格整體上揚。單晶硅片價格上漲54%、單晶電池片價格上漲13%、單晶組件價格上漲13%。
硅料產業成為妥妥的印鈔機,多數龍頭企業利潤暴漲。
多晶硅龍頭新特能源,2021年實現總營收225.23億元;實現凈利潤49.55億元,同比增長680.88%。
然而,硅料價格大漲在給上游企業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,卻令下游企業經營成本激增,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。
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,我國地面光伏系統的初始全投資成本為4.15元/W左右,較2020年上漲0.16元/W,漲幅為4%,其中組件約占投資成本的46%,較2020年上升約7個百分點。
咨詢熱線 15102156868